我们亲爱的王宠老师走了,他平静地离开了我们,可我总是觉得他还在这里,还坐在我们身边,带着微笑静静地听着大家所抒发的对他的长长的思念。。
王老师于1917年10月22日出生于福州, 195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8月至1936年7月在福建师范学校附属第二小学、福建省立福州中学就读,1936年8月考入前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地质专业学习。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福建省急需地质采矿工程人员。在省地质矿产局支持下,时任省地质学会付理事长的王老师等一批知名地质专家提出倡议,并经省政府批准,于1972年恢复成立了福州大学矿冶系,当年地质专业正式开始招收学生。王老师调来福大负责筹办地质专业并担任复办后的矿冶系首届系主任,调入福大后,他是矿冶系核心领导小组成员。1974年11月至1984年6月期间,王老师历任福州大学矿冶系、地矿系系主任、副教授、教授、研究生导师,直到退休。为福建省地质教育事业和福州大学地矿学科专业的建立、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做出重要的贡献。
同时,王老师还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担任诸多社会兼职。1958年起,王老师曾担任或兼任福建省地质局副总工程师;1964年10月至1984年12月,曾任福建省地质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1977年12月至1987年12月曾任福建省政协第四、五届委员;1981年4月至1991年10,曾任福建省科协二大、三大两届副主席。
王老师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他既是新中国我省地质高等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也是我校地矿学科的创建人和领导者。王老师把一生献给了人民的教育事业,为国家、为民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地学人才,其中包括出类拔萃的领导者、专家和企业家。他以平易近人、为人师表、严谨治学、勤俭朴实、高风亮节,以其深厚渊博的学识、风趣幽默的谈吐和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成为我们学习的楷模。
在座的老师们曾经与王老师共事多年,我则不同。我与王老师的接触、交往并不多,不过少数的几次接触,都对年轻的我的成长和成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清楚记得,我与王老师初次见面并认识,是在怡山校区学生4号楼的422室,时间是1977年2月的一天下午。当时我带着志愿被调剂后的一肚子怨气来学校报到。刚刚安排好寝室,王老师就来看望我们这些新生;我们谈了些什么,我记不住了,只记得当时得知来的这位宽厚慈祥的长者是教授、是我们的系主任后,我心情好了些。入学后他给我们上过课,记得他上课十分风趣与幽默;讲解Through这个英语单词时,用发音的通畅来解释其意,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1979年末,我即将毕业,出于对岩矿专业方向感兴趣,找过王老师,希望考他的研究生。他则十分坦诚地告诉我,矿冶系培养研究生的条件还比较欠缺,建议我努力去考其他学校。这种严谨、这种对学生的真诚与负责一直让我深深地感动。
毕业时,王老师把他未发表的、只是打印出来的书稿“福建火山岩图册”提款签名后,赠送给都分配在江西263铀矿地质队工作的我和杨主明同学。此书由我保管,三十余年过去,虽然四海漂泊,多次迁徙,许多当年物品都已失散,可我一直把这本页面已经发黄的书稿带在身边,它成为除了毕业证书外,我大学时代留下的唯一实物纪念。现在它每天静静地躺在我办公室的书架上,像是在时常提醒我作为一个老师应该怎样看待自己,怎样看待学生,怎样看待名利。
更为难忘的是毕业前夕的一天,他在地矿楼门口遇到我,他没有象往常那样点头致意而去,而是拉住我,对我说:“只要是金子,在哪里都会闪光!有才能的人,谁也压不住的,迟早会浮上来的。”这是他的原话,一直激励着我,并通过我去激励着我的学生们努力去做一个“有才能的人”。
与王老师见的最后一面,是今年7月2日的晚间,在老人位于无锡许巷的家中。王武说那天王老师得知我们要来,十分高兴,早就穿上师母专门给他换上的红衣裳等着我们。当时他虽然无法起床,但精神状态少有的好,思维十分清晰,言语依然幽默。一眼认出德平,也很快认出多年未见的我和陈英,并说:我记得你,刘羽。我能记住的都是最优秀的或者最差的学生,你说你是最差的吗?如此犀利的思辨实在让人难以相信是来自96岁的老人!使我在无言以对的尴尬中升起一种欣慰,一种骄傲:对老人晚年精神状态的欣慰和骄傲!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恩师走好!
学生:刘羽
2012-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