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
“紫金模式”:校企共同体办学培养创新人才
摘 要:紫金矿业学院于2007年由校企联合创建,采取理事会办学管理机制。实施“由企业支持办学建设、参与办学过程、检验办学成效”的“紫金模式”。由集团投资1.5亿元捐建上杭实践教育基地实施由企业“工程型”教师为主导的专业课程教学和企业实践等企业培养方案, 受到同类院校广泛的关注。
【创新缘由】
2007年初,基于福州大学坚持开放式办学理念和矿业行业发展与人才迫切需求,福州大学前任校长吴敏生与福州大学校友、紫金矿业集团董事长陈景河初步达成合作办学意向,于2007年3月16日正式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并确立合作办学机制与办学模式为“紫金模式”。学院初创时期,紫金矿业集团无偿捐赠3000万元,用于本部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引进相关费用,此外,每年还支持学生与教师的奖学(教)金100万元,同时,在上杭紫金矿业集团公司总部附近征地80亩,先后投入资金约1.5亿元,于2010年2月建成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上杭教学基地。
【实施过程】
1. 企业支持办学建设,捐建教学、科研一体化的地矿人才培养国家级实践教育基地。学院初创时期,紫金矿业集团先后投入资金约1.5亿元,建设上杭教学基地,为紫金矿业学院一校两区“紫金模式”办学奠定了基石。经过六年来的基地教学与实践环节的运行,该基地取得了丰富的管理运行经验与丰硕的教学成果,2012年7月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上杭教学基地成功获批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2. 企业参与办学过程,成功实施第六学期以企业“工程型”教师为主导的专业课程与实践课程教学和第八学期“双导师制”的企业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企业培养方案,并创建了一系列的企业“工程型”教师的遴选、聘任与管理运行机制
“紫金模式”下的企业培养方案主要包括2个环节,第六学期“地、采、选”3个专业的学生全部移师上杭教学基地,每个专业的学生将在基地接受由紫金矿业集团的企业“工程型”教师为主的7~8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和生产实习;第八学期的企业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环节,采用“双导师制”的教学运行机制。
在紫金矿业集团人力资源部的推荐下,经福州大学教务处、人事处、紫金矿业学院多方共同努力,经过4期遴选聘任与滚动退出,目前,学院共聘任60名企业高级技术人才为福州大学“工程型”教师,其中30余人承担第六学期上杭基地的专业课教学工作,通过6学年的运行、调整,已经形成了稳定的企业“工程型”教学队伍,有力地保障了第六学期上杭教学基地的教学顺利运行。
3. 企业检验办学成效,采取“预就业”模式,毕业生就业率高,成长迅速、被用人单位广泛认可。通过对2011~2015届五届毕业生的就业单位追踪反馈情况以及毕业生近期内取得的成果等,综合评价“紫金模式”培养的毕业生专业基础扎实、野外实践技能强,毕业生接收单位多给出“人才好用”的肯定评价。
【效果亮点】
1. 理事会管理模式
根据福州大学和紫金矿业集团的联合办学协议,借鉴国外大学成熟的理事会管理模式,由校企双方联合组成学院理事会,每年度定期召开2次理事会议及扩大会议,对学院的学科建设与发展、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产学研互动、办学经费等重大问题进行审议、决策、检查、指导、咨询与监督。
2. 校企联合实施人才培养环节
企业培养方案集中体现在第六学期和第八学期,共计1学年。本科生的第六学期教学活动在上杭紫金矿业学院教学实践基地运行,包括主要由“工程型”企业教师承担的专业必修、选修课程和专业实习与实践以及课程设计等。自2010年春季学期开始实施在上杭教学基地的教学活动,每学期3个专业共开设23门课程。
紫金矿业学院各专业企业实践与毕业设计的培养方案由多个有机联系的环节构成,以“预就业”为前提基础,采用校企联合“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从大学二年级开始,学院即开始组织学生与企业签约“预就业”协议,结合学生“预就业”情况,规划安排学生的企业生产实践的毕业实习地点,原则上安排学生到签约单位,依托单位正在实施的生产项目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使之提早熟悉工作区的基础地质背景与矿床类型、形成机制与成矿规律、开拓类型与选矿特色技术,快速进入企业技术人才角色,缩短人才的见习期。
3. 校企联合“产学研”科技合作的广泛深入开展
1)面向企业各类人员开展“非矿”教育和国际矿业人才(IMT)地质专业英语培训
2)与企业开展多方面科研合作
3)联合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纵向科研项目
4. 强强联合组成独特高效的校企共同体,实现校企文化的良性对接,引起了全国高等工科院校乃至教育界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