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心,谁不渴望都市的霓虹,但当你选择了“寻宝”,就选择了迈开双腿将那大山丈量。一个叫张俊杨的85后地质队员,大学毕业后扎根西北野外,开始了他“寻宝”的人生旅途。
“当年我选择资源勘查专业,其实是觉得这个专业挺有意思,可以去到很多地方,看不同的风景,比其他行业自由度高。”但很快,张俊杨就意识到,现实中的野外地质工作和他想象的区别太大,它终归是个艰苦的行业。对于他来说,既然选择了远方,既要负起责任,用心去做。
2011年7月,作为福州大学资源勘查系第一届毕业生,张俊杨被分配到西北地勘院工作,至今在野外一线从事地质勘查工作已有5年时间,张俊杨通过领导、师兄们的言传身教,同时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很快成长起来。
“第一次在野外钻探编录,苦思冥想半天,才憋出了两句话,坐在荒野看着那波澜起伏的荒山感叹,自己还太年轻!”张俊杨说,野外编录钻孔或者其他地质工作充满神秘感,让人有揭开谜底一样的欣喜,地质编录就是用古老而传统的方法绘制藏在地层底下千年万年的宝藏,那些历经无数岁月形成的岩石矿物,要依靠地质人员用丰富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进行判断,然后加以描绘修正,才能把丰富的矿藏展现在世人面前。
随着经验的积累和自身不断的努力。很快,张俊杨成为西北地勘院的骨干。2014年3月,张俊杨参加了西北地勘院项目经理岗位竞聘,因表现优秀,被任命为阿舍勒铜矿深边部补充勘探项目的副经理。
“这是公司对我的信任,对于我来说,更是一份责任、一份挑战。”被委以重任后,张俊杨没有过多的考虑,他相信自己能把项目做好。为完成增储任务,张俊杨带队驻扎野外,他不畏艰苦,克服高温严寒,主动带头下井工作,年度下井工作时间长达97天,是项目组下井工作时间最多的,掌握井下钻探和坑道施工情况和地质情况,带领项目组全面完成了年度勘探任务。在阿舍勒铜矿深边部补充勘探项目中,他还履行着整个项目组的协调沟通、业务管理职责,对外加强沟通与协调,得到矿山的支持理解与协助,对内成员分工明确,要求到位,工作安排有条有理。
经过一年的野外勘查工作,2014年他组织带领的团队在阿舍勒铜矿深边部施工钻孔40个,见矿钻孔32个,见矿率高达80%。张俊杨和他的团队结合前人的工作成果,最终探明阿舍勒铜矿一号矿床北部新增矿体,为阿舍勒铜矿下一步技改提供坚实资源量基础。
如今,张俊杨也长成了一双“地质人的手”,握着地质锤,端着罗盘,拿着放大镜,穿梭于崇山峻岭之间,风餐露宿、四海为家,以自己的艰辛绘制地层底下的“宝藏”,为集团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